探究 | 留守儿童保护:社工组织如何参与政策对话?
近日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目前中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突出,同时,总量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面临学校教育和亲情慰藉的双重缺失。
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促进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倡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需求,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场所设施。同时,为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应积极培育相关社会组织,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
日前,在欧盟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共同资助下,一项惠及青海省6000名流动儿童及安徽省91000名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项目——“促进中国青海、安徽两省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国际计划、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海惠民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及安徽现代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实施,聚焦于推动社工组织的能力建设,以及推进其参与同民政部门的政策对话。
这是一个旨在推动NGO、企业、行业协会、院校、政府部门多方合作的项目。67家社会服务组织将参与到相关社会服务项目的执行中,探索与民政部合作。同时参与的还有项目实施地作为政策和创新合作伙伴的企业和两家行业协会。来自青海、安徽两地的13所院校将参与研究、制定标准,并做政策倡导。
社工组织与政府对话平台搭建
项目预期,到2019年6月底,将通过促进社工组织、民政厅、院校和企业之间在设计和实施相关公共政策中的对话和联盟,在两省范围内提升针对儿童的社会保护服务质量。
如何提升社工组织和政府进行政策对话的能力,并完善对话渠道和机制?
国际计划(中国)该项目经理人岳宗璞告诉财新记者,项目主要侧重于对社工组织的能力建设,并希望借沟通平台和联动机制的建立,将社会组织所做的事情呈现出来,从而强化其与政府对话的基础。
2014年年底,民政部发布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但作为针对儿童领域的社工服务行业标准,《指南》并未对困境儿童,或更为具体的流动、留守儿童的社工服务工作给出指导意见。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该项目负责人李欢表示,目前民政部出台的相关行业规范中,仅上述《指南》是针对儿童领域的服务规范。她认为,社工组织应当落实该指南,将其推进下去,“对于社会组织,想要和政府合作,开展政策对话,首先应该落实政策,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政策的不足,从而为如何完善提供建议。”
为促进社工组织的能力建设,“社会保护项目”将成立技术团队,制定儿童保护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和技术模块。同时,项目将开发相关意见征询指南,为社工组织参与政策制定提供指导。重组民政厅专家库,建立多方联盟和对话平台。
探索社会福利方案
试点和改善现金转移支付方案也是该 “社会保护项目”的目标之一。项目将研究现金转移支付方案实现方式,使其更好地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并在青海和安徽两地展开试点工作,从而进一步开展政策向导。
现金转移支付是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方案之一。今年7月,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DI)发布研究报告称,近年来,现金转移支付已成为各国减贫和社保战略的核心要素。报告显示,现金转移支付能有效减轻贫困,并且在教育方面能够对入学率有所提升。
“现金转移支付对于弥补儿童抚育的成本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按照困境儿童类别来规定的补助对象也有助于减少行政成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曾指出,目前的儿童经济救助政策可能存在瞄准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通过现金转移支付促进对儿童更好地照顾服务,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仍存在问题。
李欢表示,目前针对流动和留守儿童的政府采购社会服务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尚不多见,尤其在青海和安徽两省暂无专项,而此次“社会保护项目”也将对此有所推进。项目将对政府采购社会服务开展研究,并提高民政部门对儿童社会保护需求的意识。
来源:财新网 见习记者:王明婷